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乃至在自我認識過程中附加給認識對象的一切人為因素就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理性的產物,法國大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人類文明不過是人類的自我裝飾。這些裝飾帶有明顯的階段性、局限性。人類進步的過程正是文化修正的過程,人類進步的過程也是視野拓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文化的子系統也存在一個互相糾錯的過程。 殯葬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也存在著階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人類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異正是地球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正驅使人類文明朝一個共同美好的方向發展。從中國的殯葬文化的產生、發展上看,既有人類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當這種差異性有悖于中華民族發展時,或世界文明發展時,這個文化就應當適時調整和完善。
世界萬物有生就有死,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長,因為人有思維活動,思維活動是人類文明的根源。人類思維活動也有一個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其中人類對死亡的認識即思維也有一個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人類對死亡認識的不同導致不同的喪葬方式即喪葬文化。喪葬文化屬于死亡文化,所謂殯葬就是人類的喪葬文化。“殯”者待死者如賓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類的喪葬方式,而“埋”或“墓”更體現后期人類(農業文明時代)的土葬方式。這里所指的“殯葬”就是泛指人類處理尸體的方式。綜上所述,殯葬文化就是人類在一定的死亡觀指導下處理尸體的方式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給這乙行為所附加的社會意義。
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