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玻璃即中華考古,收藏中失傳的"七寶燒".認為"七寶燒"始于西周,興于西漢,盛于唐,失于晚唐,重見于明清.并對"七寶燒"所寓意的文化內涵,"七寶燒"對中華瓷形成的影響和沿革,"青花"是七寶燒藍寶的傳承諸問題提出探討. 一,找回"七寶燒" "七寶燒"在當代收藏界已屬空白.空有其名,少有文獻可考,不識其物為何.筆者通過收藏鑒賞,研究,認為"七寶燒"就是現今所說的古玻璃.它不能等同于琉璃或西洋彩色透明玻璃,更不能認同中國古玻璃是西方傳人的觀點. 沈從文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內刊中就提出,"中國可能很早就有了玻璃"(《沈從文文集》).這一論點是正確的.當時是從進貢的西洋舶來品和考古中發現的玻璃珠做出的判斷和推論.而文博,收藏界也以西洋的地,物名演譯成中國名詞琉璃,凡此種種,統稱為琉璃.對清代器物則冠以"料器".近現代以稀土元素為著色添加劑的透明器物,無疑是屬于他色玻璃制品;以他色玻璃為材料,采用青銅器失蠟法制得的仿青銅器造型制品,稱為仿古琉璃.琉璃在20世紀80年代以國內琉璃工坊制作的仿古琉璃盛極一時.由此在文博,收藏界沿傳至今,把中國古玻璃也統稱為琉璃,這是一種誤解.古玻璃,琉璃及玻璃不宜混為一談.